高中语文作文平时怎么积累

释放双眼,带上耳机,听听看~!

一、素材积累:不是抄100个素材,而是学会“精准筛选”

很多同学发愁“没素材可写”,其实是你方法错了。别信那些“200个万能素材”“高考必背素材书”——你背100个,考试时只会挑30个套模板,最后全是“张三李四”式的流水账。

正确做法:分类+精准记忆

  1. 按“主题”分类,别按“事件”分类。比如把“坚持”“平凡中的伟大”“科技与人文”分开,分类标签自己定(比如“家国”“成长”“社会观察”)。这样写作文时,想表达什么观点,直接翻对应主题的素材,效率翻倍。
  2. 少而精,要“能挖深”的素材。优先记“有细节、有冲突、有共鸣”的素材,少记“假大空”的口号式事例。举个例子:
    • 普通素材:科学家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。
    • 深挖素材:90岁仍坚持下田,草帽压得很低,裤脚沾着泥,手背爬满皱纹,却笑着说“稻子会说话”;有次实验失败,学生劝他放弃,他蹲在田埂上抽了半根烟,突然起身说“明天还来”。(细节+人物性格+语言,写“坚持”时直接能用上)
  3. 记素材时“三问”:谁?做了什么?为什么打动人?
    比如记“外卖小哥冒雨送药救人”的新闻,别只记“他冒雨送药”,要追问:他送的是孕妇的降压药,路上被积水冲跑电动车,自己蹲在水里推了半公里;孕妇说“这药晚10分钟可能就保不住孩子”,他抹了把脸上的雨水笑:“我儿子要是妈妈,也需要这样的药啊。”(追问后,素材就成了“有温度的细节”,写“温暖”“责任”时信手拈来)

小提醒:用活页本/文档分类整理,别用厚厚的本子——翻找麻烦,手机备忘录+分类文件夹更高效!


二、思维训练:作文不是“凑字数”,而是“有逻辑地表达”

很多同学写作文像“挤牙膏”——憋半天挤不出几句。问题出在思维乱、结构散。记住:好作文的逻辑比辞藻更重要

议论文:学会“观点-金句-案例-分析-升华”的黄金链
比如写“平凡中的伟大”,别只堆例子(张桂梅、快递员、妈妈),要一步步“推”:

  • 观点:伟大不在聚光灯下,在每一份“把该做的事做好”的坚持里。
  • 金句:引用《菜根谭》“唯大英雄能本色,是真名士自风流”——本色不是平庸,是把平凡事做到极致的“不普通”。
  • 案例:张桂梅校长的例子(细节:她每天凌晨5点摸黑起床,手电筒照着山路去叫学生;手指关节变形,握不住粉笔,就缠布条继续写板书)。
  • 分析:为什么她的“平凡”伟大?因为她的“本色”是对教育的“死磕”——不是为了感动别人,是为了“让女孩们不用再当野草”。
  • 升华:联系时代:现在的我们总羡慕“大时代的风云人物”,却忘了“每个认真活着的人,都是时代的脊梁”。

记叙文:学会“细节+情感”的双驱动
别只写“我学骑自行车摔了一跤,后来成功了”——太笼统了!要加具体细节:

  • 环境细节:夏日的蝉鸣刺得人烦躁,柏油路被晒得软绵绵的,我攥紧车把,手心全是汗,车把突然往右一歪,“扑通”摔进路边的冬青丛里。
  • 动作细节:蹲在地上揉膝盖,冬青的叶子划得胳膊生疼,我盯着渗血的小擦伤,眼泪“啪嗒”掉下来——这时候听见旁边小卖部阿姨喊:“闺女,来喝冰镇酸梅汤,我给你盛一碗,驱驱暑!”
  • 情感细节:喝着酸梅汤,凉丝丝的甜混着眼泪进喉咙,我抹了把脸,重新扶起车——这次我死死盯着前轮,眼睛一眨不眨,车轮碾过石子时,我稳稳地骑出了十米。

小技巧:平时多拆解范文结构! 拿一篇高考满分作文,用红笔标出“观点句”“过渡句”“情感爆发点”,模仿它的逻辑框架,比自己瞎琢磨管用10倍。


三、日常观察:作文的“矿脉”,藏在生活的褶皱里

我带过一个学生,作文总写“感动”“温暖”,但内容全是“妈妈送伞”“老师送我去医院”——后来我让他观察生活,他写“楼下修鞋的张师傅”:每天傍晚蹲在树底下补鞋,有次下雨,他把自己雨披脱给等鞋的人,自己半边身子湿透;补鞋的工具箱里贴着女儿的照片,他说“等女儿上大学,这些修鞋的钱就攒够了”;下雨时,他总把伞倾向等鞋的人那边,自己肩膀全湿了,却笑着说“不冷,伞大”。这篇《伞下人生》,直接拿了个省一等奖。

具体方法:

  • 随身带“观察本”(手机备忘录也行),看到3类场景随时记:
    ① 温暖的小事(陌生人的善意、家人的“笨拙的爱”);
    ② 矛盾的场景(城市里的冷漠与温情,年轻人的焦虑与坚持);
    ③ 有细节的物(老书包的补丁、早餐摊的铝锅、教室后墙的倒计时)。
  • 每天“深挖”一个细节:比如看到“妈妈把热牛奶推到我桌上”,别只写“妈妈很爱我”,要追问:牛奶的温度(刚从微波炉里拿出来)、杯壁的雾气(模糊了杯身,像妈妈的手)、我喝的时候(牛奶凉了,妈妈又重新热了一遍)。
  • 记录“金句”:读《人民日报》评论、汪曾祺散文时,看到有温度的句子就抄下来(比如“生活是粗粝的砂纸,但也擦得出光”),但别硬塞,要等写作文时“对号入座”——写“挫折与成长”时,用这个句子接在例子后面,立刻有层次感。

四、语言打磨:好作文是“改”出来的,不是“写”出来的

很多同学素材不错,但语言平淡、语法混乱,读起来像“白开水”。记住:语言不是堆砌辞藻,而是“把想说的话说清楚、说生动”

具体做法:

  1. 模仿经典,学“有画面感”的表达
    比如写“急”,别只说“我很急”,学汪曾祺:“心里像揣了只兔子,扑棱扑棱撞着肋骨”;或者学《赤壁赋》:“耳得之而为声,目遇之而成色”——用感官细节代替直白描述。
  2. 少用“假大空”的形容词
    比如“美丽的夕阳”→“夕阳把云层染成橘子汽水的颜色,风里飘着烤红薯的甜香”;“妈妈很辛苦”→“妈妈的手背爬满细纹,指甲缝里还沾着洗不净的粉笔灰,她揉我肩膀的时候,我闻到一股淡淡的粉笔末味,像春天的槐花香”。
  3. 写完“砍一刀”
    初稿写完,删掉30%的废话(比如“我当时心里很激动,非常高兴,特别开心”→直接保留“我心跳得厉害,手心全是汗”);调整30%的顺序(把“铺垫”放在“结果”前面);润色30%的语言(把“他跑得很快”改成“他像一阵风似的冲过操场,运动鞋拍在地上,发出‘啪嗒啪嗒’的响”)。

小提醒:别追求“华丽辞藻”,先追求“准确”——把想表达的意思说清楚,再考虑“怎么说生动”。

给TA打赏
共{{data.count}}人
人已打赏
初中资料

初中全科提分方法

2025-9-9 8:52:35

初中资料官方通知

测试帖

2025-9-9 19:56:30

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
    暂无讨论,说说你的看法吧
个人中心
购物车
优惠劵
今日签到
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
搜索